9001w以诚为本入口-金沙9001w以诚为本客户

新闻中心

山水与乡愁:关于济西国家湿地,我们要讲的几个小故事

发布日期:2017-09-15 16:05:47     来源:9001w以诚为本入口


  “人人会浮水,家家出清泉,呼吸新鲜气,胜过活神仙”,这是一段在槐荫区睦里庄村流传了几代人的乡谚民谣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,乡村空间挤压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可避免出现,过去的几十年间,这民谣里的萧洒画面在现实中曾一度式微乃至消失。
 
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,要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,让居民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。如今,随着济西国家湿地的建设完成,紧邻湿地的睦里庄北国江南画面重现。当然不仅仅是睦里庄人,所有济南人都有了一处“看得见山水,更记得住乡愁”的风水宝地。
  重拾野趣,城市融入自然
 
  济南文史专家黄鸿河先生,人如其名,是自幼在黄河岸边济西湿地旁长大的。那时这片地方还不叫济西国家湿地,是由玉符河、小清河、沉沙池交汇而成的一片黄河滩涂地。“沉沙池里扎猛子,小清河边摸鱼虾”,童年的自在生活给黄鸿河留下了美好回忆。
  据黄鸿河回忆,那时候的湿地,沟湾纵横,水波涟漪,每遇大水,常有三五船舟摆渡,大片的芦苇荡,蒲草丛摇曳其间,大泉泉水如注,小泉星罗棋布,鱼虾嬉戏水草,河面水雾缭绕,岸边杨柳成荫,绿水清澈见底。
 
  “蓬头稚子学垂纶,侧坐莓苔草映身。路人借问遥招手,怕得鱼惊不应人”。那时候湿地里,一年四季各有好景好色供孩子玩耍。春天“谷雨过刀鱼,麦前捉老鳖”,夏天扎猛子、摸鱼虾,秋天捉螃蟹、踩莲藕,冬天捡田螺、滑冰车,其乐无穷,回忆无穷。
  四十年时光倏忽而过,黄鸿河如今再回到这片地方时,这里的济西国家湿地已是一片35平方公里、大小岛屿近100座、有着867种植物资源和202种动物资源的“泉城桃源”。这是黄鸿河和全济南市民的期盼与夙愿,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天人合一,让城市融入大自然”理念的应有之义。
  看到眼前儿时情景再现,与仍住在附近的表哥聊着儿时往事,黄鸿河即兴赋诗一首:“小清河源大湿地,盼得水乡江南归。翠柳垂入荷花淀,芦苇荡里白鹭飞”,虽然他与表哥早已过了能下河捉鱼的年纪,但从他的言语与字里行间,他为自己能重拾童趣、城市的孩子能拥有野趣,发自肺腑地欣慰。
 
  留住乡愁,我家住在“丈八台”
 
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,“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,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,慎砍树、不填湖、少拆房”。济西国家湿地在保护性开发建设过程中,一直坚持“师法自然、野趣化、本土化、自然化”的原则,尽量不动迁周边村庄,并主动保留了动迁村庄中的部分传统民居,使其成为湿地景区的一部分,给居民留一丝眷恋与乡愁。不宁唯是,这部分民居表现与传达的还是湿地居民顺应自然、改造自然、和谐共生的劳动智慧。
  济西湿地一带,沿河靠水,地势低洼,自古就是易涝易淹的黄河滩区。在长期与黄水作斗争的过程中,这里的百姓发明了“台房”这种民居方式,通过修筑高高的避水房台来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,成为此地独特的建筑风景。
 
  如今52岁的王秀水,自小长在前王庄村,是土生土长的“湿地人”,他在湿地中保留的罗屯村民居前向笔者介绍道,房台一般都是用土垫成,平面四四方方,周围用石头固定,济西湿地一带的房台一般高出地面至少3至5米,约一丈八左右,百姓俗称“丈八台”。当地居民不仅用“丈八台”防涝,湿地内原有的四里庄、义和庄、罗屯庄和全福庄四个村庄全是建在一条长长的土坝之上,提高了“防涝系数”。
  据长清文史作家李现新介绍,在湿地的黄河滩区起房建屋是百姓家的头号大事,而垫房台则是一笔“大花销”,要占到一半的花费。而且由于,洪水的不断泛滥,要不断地“垫台子,盖房子;再垫台子,再盖房子”,一般是“三年垫台、三年盖房、三年还账”。
  如今,随着蓄洪调控、防洪险工、避水村台、防洪道路、移民迁建等避洪措施的实行,让黄河安澜,更让百姓乐业。“我家住在丈八台”几近成为历史,保留下来的“丈八台”民居,承载着湿地居民改造自然的智慧与勇气,值得去纪念与传承。
  螭龙舞动,延续历史文脉
 
  除了“丈八台”的现实典故,湿地周边还一直流传着“兴风作浪”的龙传说。一说古时候卧虎三川有一条大蛟,每年两次出卧虎山水库,蛟拱河湾,兴风作浪,从周庄拱到田庄,从筐李(村)拱到油李(庄),民谣曰:“蛟拱九道湾,大水翻上天”,折腾累了才从常旗屯往西游入黄河,于是黄河岸边鳞痕遍滩,黄河坝前大湿地里留下大蛟过后的坑湾,都是大蛟落下的鳞片。
 
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吴军副教授还向笔者讲述了另一个传说,说公元1885年(光绪11年)湿地北大坝建成时,有一天人们从远处看见北大坝变成了一条龙,头探玉符河,尾甩新五村,栩栩如生,盘踞在大地上,人们称之为地龙。这段时间持续了十秒钟。时间虽短,人们争相传颂。大坝上有四个村子四里、义合、罗屯、全福,人们称之为风水宝地。
 
  如今,在济西国家湿地入口处从高空俯瞰,由吴军及其中筑城市文化建设团队设计建造的游客服务中心,外形就宛如一条巨大的螭龙。“不仅是外形的设计融入了湿地特色文化元素,包括建筑的材料运用,整体风格,功能设计等方面,也都融入了诸多湿地及济南地区的文化元素”,吴军说道。
 
  笔者在现场看到,湿地游客服务中心的外墙采用了仿土坯的材质,这与湿地中保存的罗屯村民居一脉相承,同时,建筑的屋脊、屋面、山墙等都融入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符号元素。吴军还特意提到了“丈八台”在建筑中的运用,“这栋建筑面河背湖,地势较低,台基建造上吸取了‘丈八台’的经验,非常的实用美观”。
 
  在长久的岁月里,湿地的百姓居民充分发挥出了劳动智慧,同时,也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瑰宝和民俗文化。在湿地周边地区,有着剪纸、手龙舞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在湿地的未来规划中,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体验也是其重要职能之一,“要融入现代元素,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,延续城市历史文脉”。